《論衡》,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。全書共計十三卷,八十五篇,佚亡一篇。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,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,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。
東漢時代,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,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, 儒家學說摻進了讖緯學說, 而其集大成者的是《白虎通義》。王充作《論衡》一書,就是針對這種神秘主義的讖緯說。“衡”字本義是天平,《論衡》的目的是“冀悟迷惑之心,使知虛實之分”(《論衡.對作》篇)。
現存《論衡》有 85 篇,與《后漢書·王充傳》的說法吻合。 但王充在《自紀篇》中卻說“吾書百篇”,“吾書亦才出百”,可能《論衡》 原有百篇以上,到范曄寫《后漢書》時僅可見到 85 篇了。因為《論衡》一書被認為是“詆訾孔子”,“厚辱其先”,故遭到當時以及后來的很多統治階級的冷遇和禁錮,將它視之為“異書”。